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关于贵州的人文地理

  • 2024-03-18
  • John Dowson

  彝族的民间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每年秋季后举行

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关于贵州的人文地理

  彝族的民间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每年秋季后举行。传统习俗上,认为秋季是操办婚事的最好季节。彝族有句尔比格言是这么说的:“高空大雁朝南飞,地上姑娘忙出嫁”。在彝族人民心目中,秋天是黄金季节,庄稼成熟,或都收获了。彝族人民历年以务农为生,平时都忙于劳动,没有时间操办儿女嫁娶之事;亲朋好友也没有时间来忙。秋季天高气爽,有粮食,猪、羊已经喂肥,清香的美酒也酿造好,又有时间去筹办婚事,自然是理想的嫁娶季节。在彝族的民间婚礼文化中,一般最热闹、最隆重、最丰富多彩的,要属婚礼上的斗智斗勇的克智尔比比赛了。因此在民间有人把婚嫁仪式上表演的婚礼文化,说成是老百姓文化的大会餐。只要婚期一到,主客双方都要用酒去聘请会唱婚礼歌的选手来为自己增光。聘请的这些人员,不仅要会唱彝族的古歌,而且还要会唱彝族的各种民间歌词,凡是彝族的天文、地理、民族风俗、历史人物典故等,都要熟悉。

  不仅仅是流畅地背诵出彝族的开天辟地史、生物起源、各种名山名水、古代彝族英雄人物以及婚礼的来源,而且还要能说出在彝族历哪些土司掌有官印(宁尾)等来龙去脉。此外,还要懂得彝族的各种婚俗,如民间格言和尔比尔吉(婚俗),各地区婚嫁议事及产生的时代背景等等。在彝族婚俗中,一般说来女方家要做好这么一些事情:一是姑娘出嫁之前要禁食禁水;二是缝制好新娘嫁妆;三是安排好护送新娘的具体人数和人员;四是新娘出嫁前要择日期作好分家仪式;五是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娘家人要邀请亲朋好友来为新娘唱祝福歌或唱哭嫁歌,即“挽留歌”;六是做好新娘嫁妆的换装工作;七是提前做好该谁当舅舅、叔叔、哥哥及伴娘的人选;八是向男方家索要各种礼金的具体数额并给谁的问题。

  在彝族婚俗中,新娘远嫁他乡,由于路途遥远给新娘的行程带来许多不便,闹出许多笑话和事情,给新娘造成悲剧的不少,所以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姑娘出嫁前都要禁食禁水(彝族扎果)。彝族姑娘禁食禁水关于贵州的人文地理,一般要看路途的远近来确定禁食的天数和时间。如果新娘出嫁的路途遥远,禁食的时间就要长(十天到十五天时间),如果路途近的话,禁食时间要短一些(三至五天)。民间新娘禁食一般限于单日,有不能以逢双日禁食的规矩。

  彝族姑娘为什么要禁食?民间有这么几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从前,有个漂亮的姑娘远嫁他乡,由于事先没有禁食,在途中新娘想解便,但在亲兄弟们的护送下不好提出来,新娘只好忍住继续往前走,最后实在忍不住就把排泄物解进随身携带的三角荷包里,然后在过木桥的时候悄悄抛入水中。而那些护送新娘的亲兄弟们认为新娘的东西落入水里,不顾一切跳进水里把它打捞。这下新娘出丑了,结果,新娘跳入河中,喜事变成悲剧。”后来的人为了杜绝此类事情的再现,新娘出嫁之前的习俗禁食就是这样来的。

  另外,还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以前有对表哥表妹准备结婚,但那里不是嫁女儿,而是嫁男儿。人们把表哥嫁到表妹家时,表妹家杀了个牛、羊、猪,大请送亲的客人。表哥是个贪吃的人,送亲的人叫他上路了,他说:“等他把牛肉吃了再走”。吃完了牛肉,人们叫他快走,他说:“等吃完了猪肉再走”。吃完了猪肉,他还是不走,他又说:“等吃完了羊肉再走”。吃完了羊肉,他还守着羊脚羊头,仍然说吃完这些再走。他这样一拖就是好几天,表妹家弄得苦不堪言。最后表妹实在看不下去了,说:“算了,男人贪吃,就别叫他嫁过来了,我嫁过去!”从此,彝族的婚姻就变成由女的嫁到男家,而且女的出嫁时不仅自我要禁食,而且结婚时还显得很文雅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最初的姑娘禁水禁食是这么来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1993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此外,民间还有这样一个动听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姑娘出嫁去远方,走到半路上,她想到森林去方便。送亲的只好在路上等她。姑娘一去就遇上一只老虎。老虎把姑娘吃掉了,然后变成姑娘的模样回来,送亲的人把她送到新郎家,等到结婚的酒肉吃过以后关于贵州的人文地理,按男方家的习惯,新娘过门后要做的头一件事是背水。小姑娘带着新娘去背水,走到背水处时,她俩看到一只羽毛十分漂亮的锦鸡从她俩眼前飞过。小姑娘很羡慕这只锦鸡的彩色羽毛,一连说了几句非常羡慕的话。虎新娘听了后说:“那算什么嘛,我可以变个花样给你看,那才叫美呢。”小姑娘快活地叫嫂子变个花样给她看。虎新娘放下水桶,在地上“喔”声,一下就变成了色彩斑斓的猛虎,然后“喔”声再打个滚又变成了人。小姑娘看见了后被吓得四肢发颤,嘴巴变乌,只是在嫂子面前不敢流露而已。小姑娘回家后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新郎哥哥,新郎哥知道新娘是个老虎后,暗地里策划如何收拾这只假新娘。第二天,新郎特意作了部署,叫新娘回去,请它的亲戚朋友来喝酒,为婚礼助兴。虎新娘听了,赶快跑到森林里去喊来了它的同类。虎新娘和它的同类来了后,新郎就把它们引进用竹简围拢的新房里,用酒把它们全部灌醉,再把虎新娘的尾巴用绳子栓在木桩上,然后用火把它们烧死。结果只有秃尾巴的母虎逃脱了,但是虎的身上全部被火烧伤了,据说现在老虎的斑纹,就是那次被火烧伤时留下的痕迹。

  从那以后,彝族一讲起虎新娘还是很有防备的,要求出嫁的新娘要禁食禁水,这样一来可以避免路上解手出事,同时,彝族认为新娘绝食时间越长,越显得新娘懂礼,有毅力,因而也就越光彩。如果新娘不知禁食,就会被认为是个傻瓜,受人耻笑。

  对于新娘禁食的习俗,彝族有这么几种看法,一是表示新娘在出嫁途中不被解手所困。其实,这习俗是从母系制向父系制过度中妇女们的一种反抗方式的遗存。彝族禁食禁水的风俗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但禁食禁水的真正目的,还在于整个婚礼过程中少解手,以示文雅。

  在禁食这段时间里,新娘的女友、亲朋好友们要买糖、煮鸡蛋,甚至买一些高级的糖果送给新娘充饥。但新娘在即将出嫁前的几天里,有要陪伴新娘一起玩耍、聊天、嬉戏的规矩,有条件的还要请来有经验而且儿孙满堂的妇女前来给新娘摆龙门阵,对新娘进行婚前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新娘成家立业后如何善待公婆,怎样与小姑子、妯娌相处,如何赡养对方父老兄弟,如何操持家务,及发家致富,怎样迈进新的生活,如何与邻居相处以及如何时适应新郎家的家规家法,如何对新郎家支和长辈及其亲戚朋友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婚前教育。通过婚前教育,使新娘进一步悟出做人的深刻道理,同时使新娘在婚前多方听取意见,在婆家少犯礼节,使自己成为家庭最贤惠的主妇,受到婆家好评,或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妇女。

  彝族婚礼中,有男方要给新娘家准备好几件新嫁妆(席蔚席呷)的规矩。一般来说,要给新娘家一色的黑青布,大约有一丈五尺长。因为彝族崇尚黑、黄、红,所以在给新娘的嫁妆中一般还是以黑色为最适宜。另外给一块青丝绸头帕,一件青色或兰花色的披毡(不许送白色或灰色的披毡)和镶嵌好的白褶裙,这样给新娘家的嫁妆用布就要四五丈。当这些布买回来后,男方家要由新郎的亲姐妹或表姐们亲手缝制,手工艺一定要做工精细,叫新娘看后心满意足。如男方没有合适的姐妹缝制的话,可请新娘自己亲手缝制。新娘家也可自己缝制一些内衣,鞋袜等物品。同时,男方家也要积极准备结婚时所需的猪、羊、鸡、大米、荞面或食用的烟、酒等。一一把婚事有关的东西备齐。

  提亲也叫接亲(彝族称号为席嫫尔)、彝族结婚之前,男方要派出两名或几名能干的男青年(一般是新郎的堂兄弟、姨表弟、叔伯弟等)背上几斤酒,用接亲马把嫁妆和其他礼品一起驮去给新娘家。如果是新郎家还欠新娘的身价钱的话,结婚时可一并带去。如果新郎家里有困难一时给不起身价钱的,可请接亲者带酒去说明具体情况和原因,并以酒代替赔礼道歉。背去的一般不得少于三至五斤,新娘家知道后会给予谅解的。

  接亲者要按时前去,不得延误婚期,以显示对婚嫁的真诚和接纳。接亲者要接受女方姑娘们的泼冷水和抹黑烟等善意而欢快的嬉戏活动。这次泼水与定婚时的泼水仪式相同,只不过这次的泼水没有像定婚时那么激烈,姑娘们只能象征性的给接亲者泼水,所以前去接亲者会把新娘的嫁妆高高举在头顶上或把他披在身上,这样一来那些想泼水的姑娘们一看到新娘的嫁妆后,只好停止泼水,怕把新娘的嫁妆弄脏或泼湿,到时不能穿。因此泼水只能择其没有拿东西的人身上泼去,或者等他们进屋后,姑娘们才找机会给前来接亲者泼水,并且把他们围在新娘家里进行泼水或抹黑烟等活动,直到新娘家的老人们前来来制止,姑娘们才停止泼水活动。

  新娘出嫁前的头一天晚上,要请毕摩给新娘举行分家仪式(转头彝称为毕摩比)。在推算新娘属相时,如果新娘出嫁时的岁数是双数的话,对娘家不利,甚至把娘家的“福气”带走,致使娘家不走红,娘家的财源枯萎影响。因此,在准备嫁女的头几天,新郎家要付给新娘家一头约重十八至二十斤重的小猪钱(小猪必须是一头母的,而且要求色彩是黑的彝称毕摩),使其用于给新娘转头的费用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让娘家挽留其女儿的“福禄”不要跟随新娘走,祷告女儿的“福禄”继续保佑娘家显神灵。如果新郎家与新娘家两家居住的路程隔得较远的话,不必带小猪去给新娘家,新郎家也要按实际费用支付钱的。新娘家在接亲者到来的这一晚上及时举行转头仪式,所杀的猪要留半边猪头和猪舌头(有的地方则留一块猪胸骨肉),以待第二天一早,新娘出嫁时,指定专人交过半边猪头和舌头放在特制的木盘上,端到大门外的树林下,朝新娘的头上往右边转回,再端到家的神柜上继续供捧着,以示嫁家的“福禄”被挽回下来,没有跟随新娘走。嫁家也会五谷丰登,四畜兴旺,财源如水长流,日子越过越香甜。目前这种习裕逐步消失……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新娘家的亲戚朋友和送亲的人欢聚一堂要唱婚礼歌。彝族唱婚礼歌,重点是唱在家喻户晓的“妈妈的女儿”之类的“哭嫁歌”,或“挽留歌彝称‘惹达’”。演唱时,先唱反映姑娘时代的幸福生活和反映男尊妇女卑的。如“妈妈的妇女儿哟/妇女儿忧怨积在心/忆从前/驹子犊子同圈养/驹子是恒产/犊子成了零花钱/忆从前/绵羊山羔同山放/绵羊是恒产/山羔成了零花钱/忆从前/女和弟兄同生活/同穿一种衣/同吃一样饭/以为兄弟都一般/哪能知在今天/男孩才算本家人/女儿并非是:从尘世间无端飞出的一只鸡;女儿并非是:从蕨地里冒出的一片漆树叶。难道人间女儿最渺小!?难道世上女儿最低贱!?”等哲理词语中开始,然后逐渐演唱内容丰富多彩的词语。

  此外,还可演唱反映姑娘带来痛苦的歌,如“妈妈的女儿哟/希望心愿得到钱势来铺助/希望灾祸变吉祥/希望婚事由自主/女儿希望能如愿/树叶作衣穿也不顾了/砂粒作饭吃也不顾了/这个妈妈的女儿哟/本来没长九颗新/却能想九方/想也都是白想了/女儿我啊!往下无非走到檐坎下/往上无非伸到柁梁上。可怜的女儿啊!

  反映对买卖婚姻不满之类的哭嫁歌,如“妈妈的女儿哟/女儿的血液换作酒饮了/女儿的脂膏换作肉吃了/女儿的骨头换作银用了/家族众父兄/心肠真有这般硬/只吃女卖身钱/不想给女办门好亲事/卖女银钱吃下肚/女死女活全不管/狠心父兄该知晓/嘴谗吃狗肉/吃了狗肉不角谗/饥饿贳耕牛/贳粮只能饱几餐/人穷卖女儿/卖女银钱成不了家产。”

  又如“妈妈的女儿哟/七天没进食/七夜没饮水/大伙饱蓬蓬/女儿心肠空空/女儿真可怜/妈妈的女儿哟/女儿不走不行了/女是构爸爸的女儿吗/若是爸爸女/爸爸要来给女送行/若不来相送/爸爸心难安/女儿乏力难起步/爸爸送女儿/送到房门处/女是有妈妈的女儿吗/若是妈妈女,妈妈定要来给女送行/若不来相送,妈妈心难安/女儿乏力难起步/妈妈送女儿,送到围墙处/妈妈泪水滚滚落趴在泥地上/女儿双手抹眼泪/琅琅沧沧上长路/女是有姐姐的女儿吗/女儿若有姐,姐姐定来给妹送行/若不来相送,妹妹乏力难起步/姐姐送妹妹,一直到晌午/姐姐双泪滚滚独坐下/妹妹披毡蒙头迈长路/猛兽怀怨进深山/猎狗颓丧立草原/女是有哥哥的女儿吗/女是若有哥,哥哥定要来给妹送行/若不来相送,哥哥心难安/妹妹悲愤难容纳/哥哥送妹走,送到公婆家/”

  以上这类哭嫁歌中包含着深厚、纯真、珍贵的兄弟姐妹之情,此种深情自然勾起姑娘对就要分别时内心痛之深、苦之切、实在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哭嫁歌道出离别之情揪心扯肺。如:“妈妈的女儿哟/女儿不走不行了/马儿载着主人走/哥哥伴着妹同行/饮恨吞声来动身/两脚扫地来动身/拇指拭泪来动身/眼泪昏昏来动身”。

  除此,还要紧紧围绕婚礼主题唱挽留歌。如“拉住啊、拉住/离别就要临近/我们的心难舍难分/鸡叫以前是家里的人/天亮以后就要出嫁远行/拉住啊,拉住/拉住啊!阿妈呀你应该把我拉住/我走了后谁来把阿妈陪伴/只因哥哥嘴谗吃了人家的酒肉/只因阿爸贪财花了人家的银钱/那怕冰雪积得垫子厚/那怕大雪把山路都盖满/我不去不行吗/舍不得呀,你们心里酸不酸/位住啊,姐妹们/拉住啊,姐妹们/我走了后谁和姐妹们嬉戏做伴/谁和你们一起捻线团/谁和你们一块铸针线/那怕寒露蒙住了我的睫毛/那怕冰雪冻住了我裙边/那怕高山大河挡住了我的路/那怕有新娘的绸缎索要把腰勒断/我不去不行吗/舍不得我吗,你们心酸不酸,拉住啊/拉住/拉住啊,拉住/天亮以后接亲的来人/把我背到核桃树下/咱们马上就要分别了/我们实在舍不得你呀/拉住!拉住啊,拉住…”

  以上这些哭嫁歌或挽留,大都用重复的手法,深切地表达了姑娘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这些哭嫁歌或挽留歌,是新娘对亲姐妹们的想念之情;有的则贬低新娘不如儿子,在家里,在社会上备受歧视的种种厌世之情。在唱歌中,姑娘们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唱出自己心中的哭情,如用家羊变野羊,家狗变野狼,家猫野猫来比喻自己出嫁远行的不幸。歌词哭诉了彝族的民俗和许多婚姻礼俗。女大当嫁,男大当婚,百年合好,从来人们传统观念,都把结婚看作是大喜大庆;是女儿一生中最隆重的日子。可是在“哭嫁歌”里却流露出姑娘们的心里话,表达出一种情怀,使人们深深感到,以男子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制度的不合理,使人们看清,在那样的制度下妇女不幸的命运。

  这些深情相思的“哭嫁歌”,有的深沉、有的痛苦、有的是幻境的再现,有的是痴情的表白。总的说来,这些哭嫁歌忠实地表现了生活,描写了生活,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它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而且比较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逼真,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看出彝族妇女智慧、勤劳、朴实、善良优秀的品质,也可从哭嫁歌中看出彝族妇女所具有的那种不屈服于父母包办代替婚姻和强迫结婚的不满情绪论。

  第二天临走之前,新娘的亲姐妹或表姐妹(有的由自己的亲生母亲或姑妈、姨妈)为其换嫁妆(彝称号为席嫫蔚呷),也就是为新娘打扮。打扮穿衣时,还要唱一段穿衣歌,歌词的内容是:“二更以后喜鹊喳喳叫/女儿在房间巧穿衣/头上戴起青丝帕/身腰穿着白褶裙/喜鹊哟您么这么早就来叫醒我/白公鸡哟您莫打搅我的睡眠/星星哟您莫要这么早就走/太阳哟今天您不要出来吧/”。

  换嫁妆之前先要梳头。按彝族习俗,梳头不由新娘自己梳,而是专门请儿孙满堂的妇女为她梳头,把原来梳成的辫子全部梳成散发披露在脑后,然后由梳头者和陪伴新娘的姑娘们一起唱梳头歌。歌词大意:“一更喜鹊喳喳叫,女儿在房中巧梳头,左右辫子梳成散,乌黑的头发披脑后,从此姑娘离开家,嫁到婆家不自由。”同时,还唱换嫁妆歌,歌词的内容是:“三更喜鹊哀哀叫,女儿房中巧穿鞋,平时穿鞋去赶街,今日穿的离家鞋,可怜哟姑娘啊,为什么长得这么快,眨眼长到十七岁,出嫁的年岁已到来!”

  新娘这次换嫁妆,就是意味着更换成全新,以新代旧,什么头饰、手镯以及所有嫁妆全都是新的。这些新装,除了平时由父母包办缝制的以外,也有新娘自己添置的,或表姐妹、亲姐妹们赠送的,也有亲哥哥亲弟弟专门制作的。总之,新娘的所有嫁妆不能掺有旧制品,以示新婚吉利,财源茂盛,夫妻情真意切。

  新娘的嫁妆换好后,家人就把晚上转头用的猪头、猪舌端给新娘吃,还有表姐妹们专门炒米饭或烙荞粑来给新娘吃。等新娘吃完后,就交给专门请来护理新娘的人即伴娘(彝称族称为席勒)。

  彝族的伴娘一般是由男子担当,他是专门负责新娘的起居。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彝族的伴娘通常由新娘的亲姐夫、妹夫或亲表哥、表弟担当。伴娘一般要分主次,通常是以新娘家里的伴娘为主,一路上负责新娘的行动,并且细心护理送到男方家。届时,男方家要付给一定的酬金,酬金要在新娘家付给接亲者的基础上加倍支付。

  在护送新娘的路上,一般要确定好中途该休息多少次数。彝族新娘在路上休息是有严格要求的,而且由新娘的亲兄弟来安排,若没有亲兄弟就指定其叔叔或叔伯兄弟来安排。另外,给新娘牵马的人也是有严格要求的,牵马者必须由新娘的亲兄弟来牵,而且从娘家一直牵到男方家,以示亲兄弟们对新娘的厚爱和对新娘的忠诚,也是对自己姐妹的尊敬。到了婆家后,要一心一意地护理家务,并衷心祝福她早日成家发财,万事如意。给新娘牵马的哥哥兄弟,一般只享受半边猪头和应得的钱,而没有牵马者的报酬。因为,彝族传统习俗就把新娘亲兄弟或叔伯兄弟为姐妹牵马当成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按彝族传统习俗,新娘被接走之前,父母要请儿孙满堂的年老妇女为新娘穿嫁妆梳头(彝族称为席嫫艾且布),并将酒喷洒在新娘头上。在梳头之前,新娘之母要为其女儿做一木盔炒鸡蛋饭,叫女儿吃了后安排人,找一张竹笆垫铺在堂屋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将新娘的嫁妆全部拿出来放在上面后,让换嫁妆的妇女将新娘带到竹笆上,亲切地对她说:“男大要当婚,女大要当嫁,人间美女千百万,谁也要经过结婚这一关”之类的道理,并祝福她婚后幸福,儿孙满堂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样边为她穿嫁妆,边为她祝贺关于贵州的人文地理。

  彝族给新娘换嫁妆的程序是:首先,要换去原先穿在身上的所有旧衣物,再换上新嫁妆、新裙子,然后穿上鲜艳的嫁妆、崭新的金银手饰。穿着打扮完备后接着梳头(梳头用的梳子要求是新制的,实在找不着新的,就用没有残缺的,凡是结婚时用的所有用具都要选用全新的或者是没得残缺的用具为宜)。头梳妆打扮好后,不扎成辫子,要把头发披散在脑后,给她戴上头帕,再用婚盖头巾,从头上围下来,在前胸上打个结。再次是新娘自己穿鞋子,最后是为她再挂一张丝绸盖头帕。

  等待接亲者和背亲的几位青年来抢亲,此时的姑娘们更是戒备森严了。而且姑娘们已准备好锅烟、猪油、水等,并选出有泼水经验的人来泼水,选有保护新娘嫁妆保持整洁的勇士来防守新娘,要年纪比较轻而且又善于追逐接亲的和背亲的姑娘来对付他们接近新娘。这样,一来她们里三层外三层的提防着对方的人前来抢新娘,同时,接亲的两伴堂兄堂弟也要出谋划策,如何将新娘抱到手,如何对付姑娘们的泼水,抹黑脸等。其他准备背新娘的人和伴娘也要紧密地配合摸亲者行动,他们个个巧妙地躲开姑娘们的层层叠防线,为新郎家效力,出色地完成接亲任务。新娘家的人此时此刻正忙于为转新娘头、唤回福禄神以及女儿出嫁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忙着。与此同时,等新娘的嫁妆、首饰、手镯、鞋袜换完,新娘家还要用猪头、猪舌给新娘转头,先让新娘吃几口后,拿给准备护送新娘去的小孩或伴随新娘的伴娘吃。到此为止,整个新娘的打扮全部完毕,只等接亲者前来摸亲。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